第四个字是音的四字成语
[
梵呗圆音] 梵:清净;呗:佛教的赞歌;圆:圆通。诵佛教经典,唱佛教赞歌,讲佛教教义。指举行法会
[
甘酒嗜音] 甘:嗜好。嗜好喝酒和音乐。形容只顾酒色享乐
[
空谷跫音] 跫:脚踏地的声音。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。比喻极难得到音信、言论
[
下里巴音] 下里:乡里;巴:古国名,在今川东一带。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
[
弦外遗音] 弦: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、铜丝或钢丝。言外之意。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、没有明说的意思
[
弦歌之音] 弦歌:弦乐。弹琴和唱歌的声音。泛指教学活动
[
北鄙之音] 指殷纣时的音乐。后世视为亡国之声。亦作“北鄙之声”。
[
遏密八音] 遏:阻止;密:寂静。各种乐器停止演奏,乐声寂静。旧指皇帝死后停乐举哀。后也用以形容国家元首之死。
[
金口玉音]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。后泛指说话正确,不能改变。
[
空谷足音] 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。比喻极难得到音信、言论或来访。
[
袅袅余音] 袅袅:宛转悠扬。余音:不绝之音。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,回响在耳边。同“余音袅袅” 。
[
泮林革音] 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后用“泮林革音”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。
[
靡靡之音] 靡靡:柔弱,萎靡不振。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。指颓废的、低级趣味的乐曲。
[
跫然足音] 跫:脚步声。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,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。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。
[
笙磬同音] 比喻人事协调,关系和睦。
[
水月观音]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,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。见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。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。
[
瘏口哓音] 犹言舌敝唇焦。形容说话之多,费尽口舌。
[
绕梁之音]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,长久留在人们耳中。参见“余音绕梁”。
[
桑间之音] 指淫靡的音乐。
[
亡国之音] 原指国家将亡,人民困苦,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,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。
[
弦外之音] 原指音乐的余音。比喻言外之意,即在话里间接透露,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。
[
弦外有音] 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、没有明说的意思。
[
一槌定音] 见“一锤定音”。
[
一锤定音] 比喻做事干脆,说了算数。
[
异口同音]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,形容看法、意见完全一致。
[
一口同音] 犹言众口一词。
[
正始之音]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。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。当时以何晏、王弼为首,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,谈玄析理,放达不羁;名土风流,盛于洛下,世称“正始之音”。②指纯正的乐声。
[
郑卫之音] 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
[
众啄同音] 犹众口一词。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。
[
正声雅音] 纯正优雅的音乐。